世界交通

在肯尼亚乘坐“自行车的士”

发布时间:2013-08-20   前些时候,我赴非洲肯尼亚那库鲁市公干。这天上午办完事之后,我向陪同的当地翻译提议,到著名的那库鲁国家公园去看看玩玩,以放松一下身心,翻译欣然同意了。
    我俩前往所乘坐公共汽车是一辆改装了的皮卡车,皮卡车到了迪隆镇就是终点站了,到国家公园还有约4公里的路程,只得靠自己想想办法了。我俩打算步行前往,没走上几步,只见五位体形魁梧穿着背心长裤且骑着自行车的黑人飞快地朝我们冲来,我俩见状,慌了神,不知他们要干什么?还好,三位骑车的黑大汉冲到我俩跟前就不约而同地刹了车,两只硕大的光脚撑在地上,均用手连连指着车后座,并叽里瓜拉的说着什么。翻译翻译道:知道你们八成会去那库鲁国家公园,就请坐我的的士吧。
    去目的地,要么步行前往,要么坐这种“的士”,没有其他的选择。省时省事省力,只能选择后者。哑然失笑的我近距离打量了一辆“自行车的士”,就如同咱们以前的“永久牌”载重自行车一般,车架大,双横档,轮胎粗,后座上固定着一块宽大的木板,木板前嵌了一只弯弯的把手,木板上面用绳子绑着一块厚厚的布块,我摸了摸觉得很柔软,布块里包的是海绵。
    翻译为我选了一辆较为新潮的“自行车的士”,他自己则跳上了一辆简易型的“自行车的士”,先行一步了。为我服务的“自行车的士”的前面安装了一盏照明灯,左右把手上均配置了后视镜。更重要的是该“的士司机”还会点儿英语,其相貌模样还真有点像在咱们中国留学并且能擅长唱红歌的郝弟,在此姑且就称之为“郝弟”吧。
    “郝弟”笑呵呵地做了个“请上车”的手势,于是,我一跃坐上了车后座,“郝弟”便开始步翻译的后尘蹬了起来。速度由慢变快,自行车在不怎么平整的砂土公路上颠簸着前行,头上太阳晒,下面热浪烤,真够我受的,没办法,要看美景嘛,只好咬紧牙关熬一熬了。一路上,“郝弟”知道我是中国人后,便把两边的后视镜拨移了一下,这样他能更清楚地看到我,这还不算,他还不时地回头看看我,其神情显得很兴奋。他说,中国人很友好,并不时地问及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问题,比如“你们国家的自行车干这样的活吗?”“你的身体怎么不重啊,比起欧洲佬轻得多了”……我乐呵呵有的放矢地回答:我们的自行车不干这活,我是小个子啊。尔后我便慢条斯理地向他发问:你干这自行车的士行当多少年了?这活儿怎样?“郝弟”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回答道:从事这“博达博达”的工作已经有5年了,每天能挣上2至4美元吧。自己在5年前,花费了55美元买了一辆当地的拼装型自行车,买下后,自己动手做了必要的改装,重点是改造后座,动脑筋怎么让乘客坐着舒服一点。改装完毕后还要送到“那库鲁自行车的士”协会验收,验收合格后填写表格,承诺同意每月缴纳6.5美元管理费,说是用于事故赔偿和医疗费用,办理了这些过程手续后,发给营运许可证,这样就可以成为一名“自行车的士司机”了。
    也许“郝弟”骑车载着约60公斤的我显得不怎么费力,再加上中国人在他的印象里不错,因此他似乎很乐意继续唠下去,他告诉我:驾骑“自行车的士”可是个重体力活,从事这工作的都是14岁至25岁之间的年轻人,到了26岁大多就吃不消了。我诧异:为什么?“郝弟”回答:到了26岁后身体就渐渐地差了,这儿能活到50岁就算不错了,现在就要考虑让哪个孩子接班了。我又冒昧地问:那你的年龄呢?结婚了?快人快语的他呵呵笑道:我今年25岁了,14岁就结婚了,妻子博莉为我生了3个男孩,我干这活已有9年多了,准备让大儿子接着干这活,这个小家伙长得比我还要高大,力气大得很呐。
    谢天谢地,20多分钟的光景,终于到达了那库鲁公园,我付给了“郝弟”3美元“打的”费,“郝弟”连连致谢后,便和翻译乘坐的“的士司机”一同打道返回了。这时,翻译问我“感觉怎么样?”我实话实说:颠簸得够我受的。翻译笑了:“你初来乍到嘛。我已经习惯了。”(文/闻 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