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

车轮滚滚:感受似曾相识的亲切—北京汽车博物馆参观记

发布时间:2015-08-21
    北京汽车博物馆,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6月25日下午,如约前往。我也绿色出行,坐运通115路公交车,一个小时,到怡海花园南门下车,登上跨过南四环的过街天桥,就看到了路南矗立的外形颇似一艘大船的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26号——北京汽车博物馆。
    这里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现代的设计。设计是把特定内容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如何呈现?展示方式有陈旧和现代、传统和前卫的区别,更进一步则是把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变为你我互动的双向活动,乃是这里的特色。
    在博物馆北门里的路边,竖立着一座介绍北京汽车博物馆的综合导览装置。这一设施设计的精致、现代,与一般化的导游图迥然而异,而且这种印象和感觉贯穿了整个参观始终。
    简介上这样写道:北京汽车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设有三馆一区,分别为5层创造馆、4层进步馆、3层未来馆和2层中国汽车工业精典藏品车展区。通过静态与动态、平面与立体、音响与影像等多种形式的展示手段,展现了一座充满活力不刻板,有故事、会讲故事的“博物馆”;一座充满张力有内涵,请您参与的“科技馆”;一座充满时尚元素、请您再来的“展览馆”。
    这儿的外形像船,但一看各层的剖面,又极似人的眼睛。人们来到博物馆,不排除发挥触觉、听觉,甚至是嗅觉的感知作用,但最主要的活动不就是靠视觉收集信息、欣赏藏品么?更可以看到汽车驮着人类社会从过去驰向未来。
    品读了这组“大眼睛”之后,馆内各层内容也一目了然;而且弧线、垂线纵横交叉的形和若干明度、纯度对比强烈的色彩,使人目力所及,到处都弥漫着一种高科技的精致氛围。
    一
    就职于此的同学带着我们先上楼,说这儿的参观顺序是从上往下。说先看5层的“创造馆”展区,让我们跟着“历史的车轮”,顺着历史的车辙,去聆听汽车诞生的发展故事。看引导提示,这里又分为“象征展示”、“诞生发展”、“汽车社会”、“中华动力”四部分。
    才走进展区,地面上就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立体画,同学让我拍下来再看,尽管手机在光线不佳的环境里成像质量乏善可陈,但那种虚拟的3D效果依然颇为震撼。恍惚间仿佛是春秋时代殉马坑中的车驾跃然而上,穿越时空的历史感油然而生。谁能说后世汽车祖宗的诸多创造者不是从眼前马车受到的启迪?
    虽说这里的展示方式很现代、新颖、引人,琳琅满目,但毕竟时间有限,所以内容根本不及细品,但眼前一个车轮的寓意还是一目了然,全无理解的障碍……
    这里的说明是每组展品前立着的一讲台式灯箱,信息传达的设计感很强,很适于互相印证地观摩、品味。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一句民间俚语:干什么都得弄明白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滚木似乎是远古时期最省力的运输方式了,用现代力学解释,就是物体间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成正比,接触面积越小,产生的摩擦力越小,越利于物体的移动。所以滚木又似乎是车轮的原始状态,滚了多少年之后,就滚成了车轮。
    在全民学哲学的年代,都说“哲学就是明白学”,但什么明白学也不及实物摆在这儿让您明白吧?在这儿,“抽象”死活不是“形象”的个儿。
    这里给我的印象是形象的历史。书本上那些人类出行方式的代表性载体都从文字转为实物展现在眼前,而且配有多种展览和观众互动的环节,加深了参观的印象。
    这里有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指南车,展品说明牌上说:相传,黄帝大战蚩尤,蚩尤施放大雾试图让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但黄帝制造出指南车来分辨方向,从而赢得了胜利。这车上的竖杆顶端是一个总指向南方的小人儿,虽是仿制品,但终归让人直观地知道了指南车的模样。否则,小孩子要问家长指南车什么样,估计你怎么掰开了揉碎了地说,也不如带他到这儿看一眼解决问题。
    与之类似的还有“记里鼓车”。这里的说明是:记里鼓车发明于西汉初年,是中国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辆,又称“司里车”、“大章车”。车上有两个木人,车行一里就击一次鼓。记里鼓车和指南车都是皇帝出行时的仪仗车,经常被排列在相同位置。记里鼓车的秘密藏在一组与轮轴相连的减速齿轮上,两个木人被各自的中平轮控制,转一周动一次,很像汽车上的里程表。其实,它们的机械原理是相似的。记里鼓车是近代里程表、减速器的先驱,是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但我还是没问清楚,走一里敲一下鼓我明白,但最后怎么计总数?
    这儿陈列的还有清朝南怀仁制作的蒸汽车。这个比利时传教士还是康熙的科学启蒙老师,后来官至正二品的工部侍郎。南怀仁利用喷射的蒸汽推动叶轮旋转,带动轴转动以获得动力,进行了汽轮机的最早实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架设在马车上的蒸气动力机械四轮蒸汽车。当时这个创意是献给皇上的一个大玩具,如今则被称为改变了世界的汽车始祖,比瓦特制造的复式蒸气机早了115年。
    1769年,法国炮兵大尉尼姑拉斯·古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依靠自身动力行驶的蒸汽车。
    “奔驰一号”,是德国人卡尔·本茨1886年1月26日发明制造的,虽然只有三个轮子,而且细得像如今三轮车的轮子,当初速度也比马车还慢,但却是世界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这一天也被视为世界汽车诞生日。
    1902年产于美国的奥兹莫比尔R型前部弯曲挡板车,现在仍能行走。这款车也是美国最早的燃油动力邮政车。
    雪铁龙5HP是法国雪铁龙公司于1922年推出的车型,由于在驾驶上非常简单而成为第一辆女性座驾,开创了汽车民主化的新纪元。这里展示的雪铁龙5HP产于1925年。2007年,两个法国人驾驶这辆车,历时一个半月,途经九个国家,行程16000公里,以纪念第一次跨越大陆的汽车赛事——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这一百年庆典活动结束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回购此车,捐赠给了北京汽车博物馆。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为了让更多的工人和农民有自己的汽车进行劳动生产,法国雪铁龙公司于1939年推出一款实用车型——雪铁龙2CV。该车能同时承载两个农民和50公斤土豆及10斤鸡蛋的重量,在法国农村最凹凸不平的行驶140公里仅需三升油,是当时性价比非常出色的小型轿车。此外,正是这款车型使前轮驱动的方式得到了普及。该车于1990年停止生产。该馆展示的雪铁龙2CV产于1960年,其里程表记载的行驶里程为73356公里。此车全部内饰均为原厂原装且运行良好,内部机械没有进行过任何翻修,全部为原装备件。
    “斯巴鲁360”。二战后的195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就恢复到战前水平,1953年,富士重工旗下的斯巴鲁汽车公司成立,并推出其第一款车型——斯巴鲁360,气冷后置双缸发动机,后轮驱动,长度不到3米。斯巴鲁360从1958年到1970年,畅销12年从未改过一次型号。这里的展车产于1959年,仅行驶了1.9万公里,原装率近100%,目前仍能行驶。
    二
    整个北京汽车博物馆里,要数最亲民的展品,非黄“面的”莫属,它把许多游客都带回到了往昔的日子里。
    天津大发,是1984年天津汽车厂从日本引进大发的总装生产线并开始生产的国内第一辆微型面包车,三缸发动机,4速手动变速箱,整车质量760kg。据说车身颜色也是跟国际接轨的结果,由是还得了个“黄虫”的雅号,在满街的车流里煞是抢眼。自1987年,第一辆大发出租车出现在天津街头。其后,昌河、五菱、松花江,各类小面在神州大地纵横驰骋、大行其道。尽管舒适度是马尾栓豆腐——提不起来,但一块钱一公里,连人带自行车一块拉,足可称之为物美价廉。
    重要的是面的不仅让乘客满意,司机也满意,在大家都是几百块钱工资的时候,的哥都挣好几千块了,远非如今这么“底层”。当时有一种颇夸张的说法,说嫁一出租司机,美!跟现在嫁一开发商差不多。
    除了“最亲民”,还有“更亲民”,一辆车身前部写着“北京电车公交公司”的字样、挂着103路牌子的无轨电车,像所有的公交车一样,历史更悠久,更是行车沿线老百姓生活中的好伴侣,极像院儿里、胡同里的老街坊,抬头不见低头见,能不熟么?在北京的公共交通体系中,除了曾经的有轨电车和大公共,就属这大辫子的无轨电车资格老了。那时候北京城里没这么多公司,净是工厂,赶着上班追无轨是街上常见的一景儿。和现在乘坐更为舒适的公共交通工具相比,它车底盘挺高,所以上车要迈好几级台阶。
    上世纪60年代有一表演唱《歌唱光荣的八大员》,洪源词、晨耕曲,把包括售票员在内、文工团员垫底儿的“八大员”夸得可不善。其实早先的售票员很辛苦,每站都要下车上车,一是防止逃票的,您要是没票又没钱,对不起,跟我们上总站吧;二是乘客多的时候在车门口往上推人,所以不时也有马大哈司机,心急火燎,关车门走人后才发现把售票员给丢了的事情发生。
    一进车厢,俨如几十年前的情景再现。座位面和靠背以及地板是熟悉的木板条,男女老少各色乘客神态各异,售票台后的售票夹着皮质票包,拿着票夹子正要给人撕车票。
    那时售票员人手一枝短粗的红蓝铅笔,在票面代表各站的数字上划一道,再用缠在笔杆上的橡皮筋把票蹭起来,一撕:“给您车票。不要?不要撕啦!”看着就是亲切。那时的车票有4分的、7分的,还有一毛几的;一个同学说是5分、1毛的,那是后来改进了的票制。再后来就5毛、1块了……
    三    
    1956年的“解放”、1958年的“东风”和其后的“红旗”,中国汽车制造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此依次展示。
    “解放”牌CA10载重卡车自1956年驶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解放”就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各条战线上的主力车型,常常被驾驶者自豪地称为“大解放”或“老解放”,直至1986年停产,“解放”车创造了生产1281502辆的记录,几乎占了当时全国汽车产量的一半。
    东风牌小轿车,是1958年产自一汽的新中国第一辆轿车,车头立着的小标志是一条腾飞的金龙。有关它的记忆,仅是我看过这车在中南海里被第一代领导人围观的照片。这里展示的是仿真复制车。
    这一部分的看点,除了那些经典车型汽车,还有展台的背景设计。拿报纸糊墙也算彼时最大的“中国特色”,只要是打那时候过来的老百姓,没有人不知道。更重要的是这些糊墙的报纸不一般,正是那些年最直观的反应,那些“伟大领袖”的照片和洋溢着时代特色的大标题,更把人引入到了那个典型环境中去了……
    红旗CA771轿车。1958年,“红旗”在一汽诞生;据说从60年代开始,红旗的各项技术日臻完善,成为中央首长专车和外事礼宾车。红旗CA771型双排座高级轿车1967年开发成功,之后总共生产了127辆,分布在全国各大重点城市的政府机关使用。
    北京212敞篷越野车。四轮驱动的北京吉普BJ212是中国第一代吉普车,由北京汽车制造厂自行开发设计制造,诞生于1966年。此车外型粗犷、简洁、威武,坚固耐用,价格低廉,维修简便,越野性能良好。从毛泽东主席乘敞篷“212”检阅红卫兵开始,土生土长的“212”谱写了30多年畅销不衰的神话,是国产车中生产历史最长的车款之一。
    “212”曾长期是“县团级”的标准配置,曾有官员拒绝正经的轿车,就要一身“国防绿”的“212”,像大清官员的顶戴花翎不能弄错了一样。到了改革开放之初,没到县团级的,兹要有钱,也能弄一“212”坐坐,结果厂子里加班加点,出来一辆开走一辆,连配套的帆布车棚都来不及生产。但车光屁股总不是个事儿呀,让厂子边上做车棚子的个体户都发了大财。
    有个同事曾酷爱“212”,一问为什么,才知道他酷爱的是那车的保险杠,就是一段槽钢,没人敢跟你这儿起腻、生挤、生在你前边儿加塞儿。
    四
    4层进步馆从设计和制作两大环节入手,形象地揭示出汽车的内部世界。一辆吊装起来的全部被拆卸的车辆,能让人从不同角度看看车辆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辆车拆了2万多个零部件。
    这里给我的印象是生动的展示。印象中博物馆里陈列的玩意儿一般都特高大上,让人无不高山仰止;而这里空间运用灵动,以各种方式把车和观众联系在一起,使观众在动手参与中体会、了解展览的内容。
    一个四缸发动机被放大解剖,观众可以就像开车那样,操纵着展示台前装置的方向盘等一系列驾驶室里的物件,观看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气缸内的活塞运动。
    这里有辆捷豹XK120敞篷汽车产于1951年,原装率接近100%,发动机保存完好,目前仍能行驶,甚至电气部分仍可使用。此车曾多次参加古董汽车大赛及捷豹古董汽车巡回展。这里的独特之处是车子置放在镜面玻璃板上,所以其底盘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远古人类驯服了马之后,就诞生了各种形式的赛马;随着汽车的诞生,各类赛车运动风起云涌,在这些赛事中,F1就像篮球运动员中的姚明。F1是穷尽极限的速度,更是赛车质量和赛车手技术的大比拼,归根结底是世界顶尖汽车品牌实力在一较高下。
    在“赛车运动”展区,自然要展示这一当代体育领域的顶级赛事之一,才不愧“进步馆”的大号。
    观众可以在此静静地了解代表最新汽车科技的F1赛车的科技魅力,看电视转播,给赛车换轮胎是转瞬即逝的事儿,在这儿您可以慢慢儿咂摸、体验F1赛事的赛场气氛,感受赛手比赛时的紧张与刺激。
    被国际上公认的最贴近完美的跑道在巴塞罗那,是建于1991年的加泰罗尼亚赛道。前两年我曾在那儿转过几圈儿,虽然不是赛车,名曰试车,但也足堪刺激了。我觉得在那儿驾驶可以随心所欲,玩儿命地加油都没超速之虑,怎么急踩煞车,都不心疼……
    这儿还有个“生产制造”展区,展示了汽车从手工生产到现代化生产的变革。手工作坊环境中展示了一辆产于1906年的迪昂巴顿,是其时手工生产的代表。此车采用的许多技术还在如今许多车型中沿用。
    各种有关汽车的变迁,观众都可以在现代化的演示中得以了解……
    在这里,我们还坐上“生产线”上的半成品汽车,“设身处地”亲身体会了一番生产线上现代化组装汽车的景象,让没见识过大工业生产的刘姥姥开了一回眼……
    五    
    博物馆的三层是未来馆,展示的是汽车引发的各种文化现象、对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交通工具的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明天的美好憧憬……
    “房车”无疑是现代人休闲生活的最新载体,在这里也被一网打尽……
    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世所公认。这里橱窗里的美国各州的汽车号牌更让人大开眼界,联邦制的自主权可够大的,想怎么搞怎么搞,真称得上千奇百怪了……
    世间什么事都是利害相关,汽车在把人类社会驮向文明彼岸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环保、能源、安全、交通等诸多困境,在这玻璃板下边就浓缩了北京车满为患的情景。遇到一导游在给参观者讲解,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说北京现在的汽车已经可以停满200个天安门广场了。我看交管局网站,说截至今年4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54.6万辆,而10几年前全市才100多万辆;20几年前北京亚运会时,全中国的民用汽车保有量才有554万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看来不单是打球和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在了解汽车的高科技风采的同时,如何文明出行也迫在眉睫,也要从娃娃抓起。
    在博物馆2层中国汽车工业精典藏品车展区,首先被这两款车吸引住了。这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的产品,1964年有“凤凰”改进更名的第一代“上海”牌轿车和“581”三轮汽车。“上海”曾一度是部长级专车,“581”则是如今三蹦子的本土祖宗,在1957年12月正式试制成功,1958年1月批量生产,故名。
    “581”符合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载客,还可载货,是当时用途最为广泛的汽车之一,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直至其后被东风三轮摩托、俗称“小蹦蹦儿”给戗了行,到1989年正式
    这里一如5层创造馆里“激情岁月”一段的环境处理,红墙、标语、红旗的海洋,时代氛围浓郁;经历过者睹今思昔,未经过者看一热闹,熟视无睹者拍汽车。
    红旗、华沙(胜利)M20等一批存世稀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的车也在此展出,烘托出一片“像火一样的激情年代”。据介绍,馆藏的红旗CA770轿车曾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领导人华国锋的座驾,另一辆红旗CA72曾为前国家副主席王震用车。
    我以前分不清华沙和胜利20,写此文时一查资料才知道,苏联斯大林汽车厂,简称吉斯厂;莫洛托夫汽车厂简称吉姆;高尔基汽车厂简称嘎斯,除了生产著名的嘎斯系列军用越野车、卡车之外,还生产嘎斯M21型伏尔加和嘎斯M20型胜利牌小轿车,胜利牌在1954年转给波兰生产,改叫华沙了。赫鲁晓夫上台后,汽车工业被全部重组成汽车生产联合体,以高尔基为名,都“嘎斯”了。
    俄罗斯汽车的骄傲、“老大哥”出产的名车——伏尔加,其标志是车头的金色小鹿,也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乘用车的主打车型。
    吉姆轿车也和吉斯、伏尔加、华沙等社会主义阵营的车子一样,在华夏大地风头一时无两。
    在博物馆经典藏品车中,一款吉斯110比较高大上。这是斯大林汽车厂基于美国派克公司超8系列180型轿车车身而制造的。斯大林曾赠送给毛泽东主席两辆吉斯汽车,此后又有10多辆陆续来华。眼前这辆吉斯110就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乘用的车。
    除了四个轱辘的,这儿还有俩轱辘的、仨轱辘的一席之地。这辆上海永久轻骑看着就像永久加重自行车,从设计角度3讲,远不如今天满大街的电动车设计精美、合理;这长江750三轮摩托车看着也亲切,相信许多人知道摩托车,始自军人和公安人员所驾的长江750,在铃木、本田、宝马、哈雷满天下的当下,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长江750不啻为摩托界的活化石。“济南轻骑”应该是最早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机动车。
    汽车博物馆的天花板是强调工业感的金属框架,近年这种形式比较走俏,许多大型公建都好这口儿,紧接着的是自上垂下的灯柱——“希望之光”,以图营造出一种引人无限遐想的意境。否则,这个地下至地上5层的挑高空间必定失之于空旷……
    两个多小时的串游结束。虽然匆忙,但回味收获,丰富的展品和独特的展示设计,有一种让人遐想又似曾相识的亲切。文/图 焦尚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