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报道

让雷锋精神传承得更实际更长久——记首都的士雷锋车队

发布时间:2013-03-29   在众多热衷公益事业的团队中,只有5年多历史的首都的士雷锋车队,还是个“小字辈”。但这支由70人组成的学雷锋队伍,正在随着时代的需求,用自己的方式对雷锋精神做着越来越好的诠释。从建队时的“我学雷锋”到现在的“影响更多人一起学雷锋”,从最初的“义务服务才是学雷锋”到后来“把出租干出社会责任感也是学雷锋”,在的哥的姐们心中,雷锋助人的精神永恒不变,但他们正在用更加朴实自然的行动,让雷锋精神传承得更加实际、更加长久。

从建队之初日行一善 到在外地组建“分队”

    雷锋车队成立最初的“念想”就是每天做一件对别人有益的事。
    从王凤进身上和她的出租车上,能够发现不少“雷锋元素”,手机桌面是雷锋的照片、车内储物格里放着关于雷锋的书籍、车前摆放着雷锋车队的标志牌。王凤进的手机里,70位车队队友都姓“雷”。为了查找联系方便,她把每位队友的名字前都加上个“雷”字。
    王凤进带起雷锋车队是因为一位邻居老太太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干了20年出租的资深“的姐”,街坊邻里没少受过她的帮助,近路就免费送一趟,得空儿就帮一把。时间长了,邻居老太太就跟她说:“你这车应该叫雷锋车。”
    2007年底,当银山出租汽车公司决定让王凤进带一支队伍的时候,车队也就因此命名为“雷锋车队”。那时候,王凤进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是“日行一善”,她也把这个要求提给了队友们。她要求大家“每天产生一个对别人有益的想法、每天说一句对别人有益的话、每天做一件对别人有益的事”。
    在2009年以前,王凤进四处联系有需要的个人和群体,车队基本上每月都安排公益活动,接送残疾孩子、帮助空巢老人等等。随着雷锋车队有了名气,主动求助的人也越来越多。尽管队员已经陆续增加到了现在的70人,但就是每天全职义务接送,也满足不了那么多需求,帮助人的事永远干不完。
    “我们不但自己得办好事,更得影响别人和我们一块儿学雷锋。”王凤进逐渐产生的这个想法,终于在2011年有了实现的机会。那年夏天,一位来自张北运管局的负责人来京,碰巧坐上了车队队员王自新的出租车。王师傅人热情、服务好,让这位领导直感慨:“北京的出租车和我们张北的一个样,服务可大不一样。”得知雷锋车队的事,这位领导发出邀请,希望车队代表到张北给司机们讲讲如何提高服务水平。
    “我们一商量,别光讲了,咱们帮他们也成立雷锋车队吧!”很快,一支由车队10名党员组成的“帮建小分队”奔赴张北。短短两年,张北的士雷锋车队已经成为河北省的先进集体。雷锋车队现在还有一个计划,今后每年在全国帮助成立一支雷锋车队。

主动从公益中寻找快乐 助人同时期待社会认可

    让队员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投给他们尊重的眼神越来越多,给雷锋车队正面赞誉的人越来越多。
    在实践雷锋精神的努力中,雷锋车队也经历过“瓶颈”2009年,车队陷入了最艰难的时刻。在高密度地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队友们的心气儿疲沓。尤其是被冷嘲热讽甚至故意刁难,有人还误解车队是为了出名图利,更加让队友们伤心。甚至有队友夜里十一点堵到家门口跟王凤进倾诉:“您告诉我,咱们干好事还让人骂,到底图的是什么?”
    王凤进想,学雷锋光凭觉悟和口号很难长久,如果大家这样一味地做公益,而不在精神上乐起来,并得到社会的认可,雷锋车队恐怕长不了。
    从那时开始,车队陆续组织队员们参加业余活动,置办拔河绳、乒乓球等体育器材,的姐们周末学跳舞,请来老师教太极拳。这么一来,大家对车队这个集体的认同感提高了,在共同做公益的过程中,那些让大家泄气的“堵心事”,在说说笑笑中也就逐渐开解。
    在主动从公益中寻找快乐的同时,社会给予的认可也让队员们和被助者之间形成了互动,这也是如今雷锋车队学雷锋行动的又一个变化。车队里有个队员家里想买辆车,但是电脑技术不灵,不会操作网上摇号的一套程序。这位“的哥”经常服务的一位老客户听说这个消息,主动把这事揽下来,“您交给我吧,我替您把申请手续办好,给您盯着。”
    更让队员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投给他们尊重的眼神越来越多,给雷锋车队正面赞誉的人越来越多。王凤进说,队员们不是图别人给多少钱,有多少物质回报。只是当他们付出的时候,能感觉到对方的回应,而且正面积极的回应在这两年越来越多,队员们会感觉到传递出的正能量真的发挥了作用,干着才更有心气。

多拉苦活累活干出责任感 有偿接送不违雷锋精神

    过去人们老觉得雷锋精神是一心一意为了别人,收钱就不算学雷锋了。可现在出租车司机不容易,靠拉活儿吃饭过日子,雷锋车队如果都拉活儿不要钱,也不可能到今天。
    5年来,雷锋车队不断从多家出租公司中的党员、的士之星中吸纳新鲜力量。两年前,年轻的出租车司机赵斌向车队递交了入队申请书,成为车队中两名“80后”队员之一。雷锋送老大娘回家的故事家喻户晓,经常有乘客在坐上赵斌的车、看见雷锋车队的标牌之后,和他开玩笑:“你送人不要钱吧?”
    每每被这样问起,赵斌的回答都很实在:“现在和雷锋的年代不同了,我们出租车是经营行业,有份钱、有油钱。不是每天免费接送乘客就是学雷锋,多干点别的司机不愿意干的苦活、麻烦活,也是学雷锋啊。”赵斌说,自己学雷锋的原则就一条:“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帮助别人。”
    赵斌在路上没少帮助抛锚的社会车辆,最远一次帮人拖车10公里,分文未取。对方车主不敢相信还有这好事,掏出500块钱要酬谢他,赵斌就说了一句话:“以后您在路上遇见谁有难处了,您也搭把手。”
    乘坐轮椅的残疾人不好打车,曾经有残疾人站在路边打了22辆出租车都不停。王凤进一听说就急了,公布了自己的电话,满足残疾人的打车需求。去年一年,车队接送坐轮椅和行动不方便的老人1000多车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学雷锋和免费服务并不完全等同,合理合法的收费并不违背雷锋精神,关键是服务和情感要真诚。
    到了逢年过节的当口或是恶劣天气,机场打车是个老大难问题。北京去年11月下的第一场雪,又赶上有雾,开车在路上视野模糊,出租车司机都不爱冒险往机场去。队员们就组织起来,专门到机场接送滞留乘客。那天,车队最后一名收工的“的哥”一直坚持到凌晨4点,才从机场离开。
    王凤进说,过去人们老觉得雷锋精神是一心一意为了别人,收钱就不算学雷锋了。可现在出租车司机不容易,靠拉活儿吃饭过日子,雷锋车队如果都拉活儿不要钱,也不可能到今天。但是向乘客收钱并不意味着就不是学雷锋。 “在本职工作中多承担责任,多到乘客有需要的地方去,把出租干出责任感来,怎么就不是雷锋精神了?” 文载/北京青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