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报道

【特写】广州“的哥的姐” :战疫一线的城市“血脉”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0-12-24
讲述战疫一线“的哥的姐”最美故事,回顾广州出租车行业形象发展
【开篇语】
2020年,在这个不平凡的年份,为向城市“血脉”守护者致敬,广州市交通运输局与羊城晚报一起推出2020寻找广州最美“的哥的姐”投票活动。羊城晚报独家策划三期系列报道,讲述战疫一线“的哥的姐”最美故事,回顾广州出租车行业形象发展。
即日起,推出第一篇【特写篇】,敬请垂注。
清晨,他们用引擎声唤醒沉睡的城市;深夜,他们用车灯照亮回家的道路。他们,是城市的摆渡人,是城市“血脉”的守护者。他们,在穿梭的车流中,用自己的双手,把握生活的方向。
2020年的开端,春运来临时,他们守在“两站一场”,确保春运旅客疏运安全、顺畅、有序;疫情来袭后,他们站在战疫一线,主动请战组成“广州防疫应急爱心出租车队”,为重要交通枢纽疏导普通发热旅客,为一线医护人员解决交通出行难题。
他们,就是为羊城发出一张张城市文明名片的出租车司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带你走近广州战疫一线的城市“血脉”守护者,倾听他们的最美故事。

湖北籍“的哥”投身战疫一线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2020年3月17日下午,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在广州公交集团白云(广交)公司五分公司举行。“的哥”张振新在党员示范出租车司机成员的见证下,高举右手,紧握拳头,在党旗前庄严宣誓,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湖北籍广州“的哥”张振新
“作为一个身在广州的湖北人,我必须做点什么,要不然心里过不去。”今年55岁的张振新,来自湖北荆州,从事出租车行业已有22年。今年2月,广州防疫应急爱心出租车队成立,180辆爱心出租车7×24小时为全市9家定点救治医院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义载接送服务。
爱心出租车队成立后,张振新立即主动要求加入。但由于车队成员主要由党员示范车辆组成,这让当时还未入党的张振新有些心急。谈到加入车队的初衷,张振新十分坚定:“广州有医疗队前往荆州支援,还有一个医疗队就住在老家县城里。他们都在驰援湖北,我一定要加入车队!”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振新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也成为爱心出租车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日常运作中,广州防疫应急爱心出租车队配合一线医护人员的上下班时间,根据医护人员的出行需求和优化路线,分配接送任务。在爱心出租车队专门的微信群中,“的哥的姐”们完成接送任务后,都会在群里报告。“印象中,我最多一天接送了5位医生,最早6时出发,最晚等到23时。”张振新回忆。
“在整个车队中,我是第一个去接送ICU医生的。”张振新还清晰地记得,那天中午12时,他准时守候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门口,约定时间已过,医生却迟迟未露面。一直等到15时多,张振新才接到这位ICU医生。“上车后我才知道他临下班前又来了病人,无法走开。”当时医生一脸疲惫地表达着歉意,张振新却感到心疼,轻轻地说:“您睡一会儿吧,到了我叫你。”
在张振新的义载过程中,还有一位特殊的乘客。那是一位新冠肺炎治愈者,需前往广州血液中心捐献血浆样本。“我记得这位治愈者住在金沙洲,当时约定上午8时过去。”到达广州血液中心后,张振新陪同治愈者一起办手续,安排妥当才离开。在沟通过程中,张振新听出了对方的口音,“我知道那是我老乡,我很高兴能帮助治愈者!”说到这里,张振新开心地笑起来。

张振新是广州防疫应急爱心出租车队核心成员之一
身在广州,心系家乡。张振新的父母和弟妹都在湖北老家,面对未知的疫情,张振新也十分担心。“最初我要加入爱心车队,家人是极力反对的。”张振新说,为了更好地投身防疫一线,他专门了解了如何更好地进行个人防护。完成一趟营运之后,他会把车开到市交通运输部门指定的消毒服务点进行全面消杀,同时,车内还备有酒精、手套和口罩;车上新安装的智能化疫情防控系统,还能提醒司机和乘客佩戴好口罩,这一切都让他觉得安心。
把防护做全了,和家人沟通清楚后,张振新的家人渐渐打消了顾虑,全力支持他奋战在战疫一线。“我儿子还要给我买防护服咧!”在一个个昼夜更替中,张振新带着家人准备的“爱心餐”,用爱心、热心、决心筑起复工、复产、复学的防疫墙。正是因为这份守护城市交通的责任与担当,张振新被评为2020年全国出租汽车行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驾驶员、2020年最美春运战疫人。

夫妻同心,“神雕侠侣”相互扶持齐战疫
在广州公交集团白云(广交)五分公司,有一对出租车司机夫妻档。夫妻俩“你白天+我黑夜”地接力工作,在所有同行心目中,他俩早已形影不离,见到她就会想到他。这对 “神雕侠侣”,就是“的哥”魏鉴中以及“的姐”陈兰香。

广州公交集团白云(广交)五分公司的“的士夫妻“阿中和阿香
魏鉴中、陈兰香来自广东梅州,夫妻俩共同开一辆蓝色的新能源出租车,陈兰香负责跑白班,魏鉴中负责跑夜班。
九年前,丈夫阿中加入白云(广交)公司,从事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妻子阿香则留在家中,忙活照顾小孩。阿中一人扛起了养家的重担,阿香不忍他独自承受经济压力,悄悄地学车考驾照,顺利考取了资格证。2014年,夫妻俩作了一个重要决定,阿香也加入了出租车行业。从此,夫妻俩彼此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工作上的拍档。为了安全起见,阿香开早班,一般6时就出车;阿中跑夜班,通常在下午约16时从阿香手里接过出租车,继续跑活。6年来,夫妻俩每天只有早上和下午的交班时间能够见面,算起来还不到30分钟。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这对“的士夫妻”的生活和工作面临着挑战。然而,陈兰香夫妇并未放弃,“在这个关键时刻,市民特别是医护人员的出行更加需要出租车,只要公司没让停,我俩就坚持出车,做城市的‘摆渡人’!”阿中坚定地说。
阿中和阿香主动签下请战书,申请加入广州防疫应急爱心出租车队,他们说:“医护人员战疫太辛苦了,我们要坚守出租车行业的本职和使命,为他们平安出行保驾护航。”
夫妻俩非同寻常的默契,多次成功化解了义载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记得在一次义载行动中,我按照预约时间,于15时准时来到了南方医院门口等候,打算完成接送任务后就交班给丈夫。”阿香回忆,当天她左等右等,大约等了半小时,却只等来了预约车辆的张医生来电。原来,因为医院急诊室突然来了两位病人需要紧急治疗,张医生暂时无法离开,预约用车单要取消了。
“不用担心,您放心工作,我和丈夫是日夜班,无论多晚,我们等您,守护您回家。”阿香毫不犹豫,立刻将这个特殊的义载任务告诉阿中。约16时30分,阿中赶到医院,接过夜班“接力棒”继续在医院外等候。“当天晚上20时,阿中才接到急诊科张医生。”阿香说。

阿中、阿香夫妻档接力前行
从3月到5月,爱心车队都是24小时待命,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医护人员的出行订单。加入车队初期,想到可能会接触医护人员甚至潜在患者,夫妻俩心中也有些忐忑不安。阿香坦言,“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是仔细想想,医护人员在一线都不怕,我们又怕什么呢?”这样想着,阿香和阿中很快转变了思想,心理障碍慢慢消失,逐渐打消了后顾之忧。
带着这样的信念,夫妻俩用“白加黑”的爱心接力护航,度过了艰难的两个月。2020年7月,阿中和阿香双双获得“战疫优秀驾驶员”荣誉称号。在战疫的道路上,一份荣誉,一次次挥手送别,都是他们情比金坚、优质服务的最佳印证。

青年精神,不畏艰难贡献平凡力量
熟悉王海超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的那股“冲劲儿”。
2019年7月21日凌晨,王海超在沿江中路天字广场候客,突然耳边传来一声尖叫:“救命啊!有人跳江了!” 顾不上拔车钥匙,他迅速下车跑到江边,看到两个女孩在水中挣扎着,江面漆黑一片,情况十分危险!
“当时什么都没想,请岸边市民帮忙报警并寻找救生圈后,我就立刻跳下去了。”时隔一年多,王海超对当时的一幕仍记忆犹新,“救人要紧”是他脑海中唯一的念头。生死时刻,王海超与另一位“的哥”合力救援,只用了5分钟,就成功地从死神手中抢回了鲜活宝贵的生命。

青年广州“的哥”王海超
王海超是个“90后”青年,来自河南省上蔡县,为了追逐梦想来到广州打拼,从事夜班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正是这种无畏的青年精神,让他在路上一次次救人,更奋不顾身地投身战疫一线。
王海超是爱心出租车队的青年成员。“看到医护人员全力奋战在一线,十几个小时都不能换防护服,我也想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了节约医护人员的等待时间,王海超会提前半小时到达约定地点。“尽早完成接送任务,让医护人员安心上下班。”王海超表示。
疫情之下,防护和消毒格外重要。为了落实车辆每日消毒,在航空、铁路“三站一场”门户交通枢纽,都有市交通运输部门搭建的出租汽车防疫服务网络,包括集中消毒、企业共享消毒、企业利用自身场地消毒及驾驶员自行消毒四个层面。在接送医护人员之前,王海超都会前往集中消毒点仔细消毒出租车,用消毒水擦拭门把手。
客流减少是疫情期间出租车司机面临的难题。“那时在路上兜圈,根本看不到乘客。去机场排队候客,一等就是3个小时。”王海超感触颇多,“大家都互帮互助,除了自身克服困难,行业内也帮助我们许多。”据了解,从今年2月至6月,出租汽车协会倡导企业为驾驶员发放综合生活补贴,累计减免驾驶员车辆承包费超2亿元。除此之外,市交通运输部门按1000元/车标准向巡游车驾驶员发放疫情财政补贴,帮助驾驶员们渡过难关。
让王海超感受深刻的还有行业内齐心战疫的决心和勇气。4月19日起,广州为全市出租车驾驶员免费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仅用3天时间,广州市近4万名出租汽车驾驶员核酸免费检测全部完成,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感染率为零。

青年“的哥”王海超贡献平凡力量
“助人为快乐之本,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力所能及,我都毫不犹豫。我们都是平凡人,贡献平凡力量,是青年人应该做的。”王海超如是说。
在广州当“的哥”,脚踏实地,辛勤养家,王海超扎住了根。广东省最美职工、广东好人、河南好人、广州好人……在生命面前,在战疫一线,王海超赢得了尊重,立住了青年精神。
羊城晚报•羊城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