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交通

瑞典:交通最安全的国家

发布时间:2017-09-21
文/图 老 海
 
交通最安全的国家
 
据联合国数据统计,近年来,全球每年约有12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平均到每天有超过3424条生命因为交通事故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比战争死亡的人数还要高。但是,作为全世界交通最安全的国家——瑞典,正在为我们指出一条路:将来,不会再有人死于车祸。
   “车祸夺走任何一条人命都不可接受。”这是瑞典人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策略的出发点。基于对生命的尊重,瑞典在1994年推出了雄心勃勃的“零伤亡愿景”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和管控措施降低交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比例,力争在2020年以前,实现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率和零重伤率。至今“零伤亡愿景”计划已经执行了超过20年,在瑞典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交通事故伤亡率却在持续下降,各项数据表明,瑞典正在不断靠近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瑞典人口数量 979.8万(2015年),竟有310多万辆私家小轿车,平均3人就有1辆轿车,还拥有出租车14500多辆,加上其它机动车辆,全国有机动车400多万辆。据欧盟数据统计,堪称全球交通最安全的瑞典2015年再度登顶交通最低死亡率榜首,按人均计算,每100万居民中,只有27人死于交通事故。也就是一年中仅有264人死于交通事故,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低的国家。   
 
交通理念“以人为先”
 
瑞典交通事故少,除了人们的交通意识根深蒂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还在于瑞典交通部门确立了“以人为先”、重视生命的交通理念。笔者细心观察过,有红绿灯的路口,车辆行人都是按红绿灯或行或停,要是没有指示灯的路口,司机只要看到有行人过马路的迹象,就会主动将车停下来,而且是要等到行人过完斑马线,才能启动车子。司机开车上路,不论是公路和城内,都得按规定速度行驶。 
早在1994年,瑞典就提出了交通事故“零观念”的目标,即力争在交通事故中不死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瑞典在人、车、路整体治理中,首先强化对人的保护、引导、教育和管理。“以人为先”的交通理念和交通文化实实在在地体现在道路交通的方方面面。 
为了达到限速的目的,高速公路上设有自动监测器。有趣的是,许多路段还会竖一块牌子,提前提醒你前方多少米处有监测器,叫你不要“自投罗网”。在交通事故易发地和低速行使路段,路面上会横铺一块宽50公分、高约5公分的路墩,意思是让你提前减速。
汽车上高速公路,几乎没有超车的,多数司机都遵守高速公路上对保持车距和限制速度(每小时110公里)的规定。在瑞典时,我曾于同过船的朋友卡尔船长骑单车出游一周,一周后是卡尔船长的妻子驾车将我们接回。我细心观察过里程表,平整的高速公路有始至终也没有超过每小时110公里。她说速度过快,车上有一个加速器的装置就会阻碍汽车行驶,以便提醒驾驶员注意。
 
考驾严格“铁面无私”
 
瑞典尽管车多,但考驾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在这个国家并不强制要求通过在驾校学习才能取得驾照。如这里路考前要驾车人到冰场去转一圈,在冰上快速行驶,考官突然下令急刹车,看考生能不能立即稳住车身。考驾照一次通过的很少,为此有人考了10多次才得以通过。
1993年,考虑到许多年轻人无照驾驶车辆发生事故较多,瑞典把考驾照最低年龄由18岁下调到16岁。学驾驶的人要有两年的实习期,若其间发生事故,驾驶证要被收回,还要重新学驾驶。如果驾校的学员通过率达不到75%的,政府就可以关闭它。 考官都是铁面无私,不是花钱就能买到驾照的。因为考车有档案可查,拿到驾照后,一旦违规,也会追查考官的责任,所以考驾照不是考人情。不论你是什么阶层的人,认识不认识考官,考官都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宽进严出的驾校从源头上消灭“马路杀手”,为瑞典道路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驾驶者。  
 
汽车技术智能革新
 
交通事故率为零的目标尽管很难,但有目标就是动力,就是方向,瑞典交通正是每年都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发展的。
瑞典有一家著名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他们生产的汽车新技术都是朝着“零观念”而努力的。如:带自动制动功能的碰撞警示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距离警示系统、车道偏离警示系统、驾驶员警示控制等。听卡尔介绍,我都有点不敢相信,如果你打盹,车偏离了车道,汽车帮你自动校正;如果你思想开小差,车要追尾或撞上障碍,汽车自动帮你刹车;如果你与前车距离太近,汽车会提醒你等,感觉这种智能系统很超前,对驾驶员很有好处。问及这些智能系统是怎么研发出来的,答曰,有发生交通事故现场,往往都是这家汽车公司科研人员第一个到达现场,通过调查、取证、判断等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是什么原因肇事的,这些智能系统就是这么发明的。
加上瑞典道路、停车的管理,政府大力提倡环保,提倡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同时瑞典人多年养成的“以人为先”理念和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事故率呈逐年下降是自然的事。
 
白天行车也开大灯
 
在瑞典,白天开车所有的汽车都开着大灯,不仅是瑞典,整个西欧国家白天行车都要开大灯的。白天行车开大灯,早在1977年,瑞典就作为法令开始实行了。交通安全研究人员发现:汽车在白天打开大灯,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的专家认为,人的眼睛对晃动的灯光特别敏感。车辆白天开灯行驶,可以使处在远距离或拐弯、上下坡处的行人很容易看到,特别是雨天、雪天效果更明显。瑞典的交通法规定,机动车的前灯必须与起动装置相连,因而无论昼夜只要车一发动,灯就自动打开,醒目地告诉别人“车辆在行驶中”。自从实行这项措施后,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
瑞典在交通安全治理中,对“车”的管理非常特殊。除了开大灯,为了防止机动车的机件失灵引起车祸,瑞典交通法规定,凡行驶2年以上的车,必须年年进行车检。若查出机件损坏,停止使用。在公路上还时而抽查,发现没按时车检的车,勒令停车,还要被罚款。
 
信号灯只设两米高
 
世界各国使用的交通规则和信号几乎都是国际通用的,但瑞典的信号灯高度却与众不同,这里的信号灯一般只有两米高,行人和驾车者无须仰视而行,重要路口在同一方向设立四个信号灯,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一目了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我们还能看到大街上安装了先进的电视自动交通信号机,它能统计有多少行人在人行道上等候,当行人够数时(达到10人),就自动改变信号,禁止车辆通行并放行行人。
 
安全行车强制限制
 
瑞典交通安全规划的重点放在降低车辆的行车风险上,加强车辆的行车速度管理:高速公路限速110公里,普通公路70公里,市区街道50公里,幼儿园、学校、市中心等特定地区30公里。为了达到限速的目的,高速公路上设有自动监测器,不管是谁,超过限速,一律受罚。
瑞典1990年查酒驾标准是把司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限制由0.05%降到0.02%(我国的酒后驾车标准是0.2%)。交警在路上设点,随时用测试器检查司机。若查出超过酒精含量,重者坐牢两年,轻者被扣留驾驶证一年。所以驾车外出的人,即便参加招待会和盛宴,也不敢喝酒。
此外,早在1975年,瑞典就出台了汽车前排乘客强制佩带安全带的政策,1996年又出台了车辆后排乘客强制佩带安全带的规定,1988年出台了儿童乘车时必须使用儿童座椅或缓冲椅垫的规定。当今,瑞典正在广泛与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推广使用面朝后的儿童乘车座椅,同时说服汽车厂家设计时就考虑这一点。 
瑞典是个提倡环保的国家,政府鼓励市民上班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以斯德哥尔摩为例,整个大区包括周围4个市区共计186万人口中,上班高峰期间,有3/4的人乘坐的是公共交通工具,其中有50多万人出行乘坐火车和地铁,有近50万人乘坐公共汽车。夏天,还有3万人乘渡船上班。 在那1/4的上班人群里,多数骑自行车。 为了规范自行车骑车安全,需要骑车人必须带头盔才能上路。 
 
交通文化全民教育
 
瑞典的交通安全教育不是只会对司机,而是全民教育,小学生每学期要接受20个课时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交通文化”这个概念由此而产生。
瑞典的交通法规中有一条“在人行横道线处,车辆要让行人”,而在驾驶教材中有一条“车辆在人行横道线处让行人时,最好与人行横道线保持一个车位的距离,让行人更安心地通过”,后一条不是法规而属于交通文化,它对前一条法规起了保证和完善的作用。
此外,交通文化还能解决一些交通法规无法纳入的问题。例如在驾驶教材中有一条,“下雨天车辆驶过行人或自行车附近时,应减速,避免将路上的水溅到他们的身上,分散双方的安全注意力。”
由零伤亡计划延伸出的瑞典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认为交通参与者应该并且能够高度重视交通安全,发自内心地承担道路使用责任,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返回顶部